“科学解决不了的,艺术恰恰悄然而至。”谈到艺术,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副院长、口腔病理学教授李铁军说道。 这位在医学领域耕耘三十余载的一线科学家的感叹,是来源于自己坚持十几年显微镜摄影的经验。这些摄影作品,微观的大千世界,让我们看到李铁军研精覃思背后的爱美之心、求美之意。恰恰是业余时间的艺术创作,常常带给他科学研究上的灵感。 艺术,或许并不是解决科学难题的利刃,却可以是一种新的观看之道,带来新的思维和观察方式。 艺术家是一个体察敏感、情感丰富的群体,对于未来,在很多作品里已经表达过他们对不确定性的某种隐忧,也带给受众片刻的震颤与警醒。尽管如此,2020年的魔幻开场还是让整个世界措不及防,疫情的蔓延将艺术家一直探求的命题摆在每一个人的面前——人类与自然如何和谐共处?人与内心如何做到自恰? 就像雕塑艺术家隋建国说的那样:“如果未来我们的世界都变成了屏幕的世界,我们可能就不需要雕塑了。但是在那种情况下,首先被取代的可能是别的雕塑,最后被取代的可能是写实雕塑,因为人需要看到自己的形象在这个世界上存在。” 观看世界的同时,也是在观看自己。 舞蹈,是作为不需要借助外在载体就能完成的一种艺术形式,在举手投足间中,在力度节奏的控制里,可以淋漓展现出一个人的身心状态。它无需语言,只要慧通。 舞蹈艺术家高艳津子认为,身体是我们人类最后的家园,人人都应该成为舞者。因为,人,需要艺术这面镜子,看见自己。 她经常给舞团里的舞者说,要让自己的心里住一面湖,既有一时激起千层浪的激情,也可以达到在瞬间安静下来的状态。 艺术,就是在变迁的世界中,人类心里的那一面宁静的湖水。 从2019年12月开始,ART POWER 100 与三十六度五的团队一起,用一个月的时间,走访了五位不同领域的艺术家。我们带着未来的话题,走进这些艺术家的内心世界,希望寻找到在这个不确定的世界里,他们执着于艺术理想时笃定的信念是什么。 采访结束时,疫情还没有显现。如今,当我们回头梳理这些访谈,感觉镜头里的每一句话,似乎都能契合到当下,带来心灵的启示。 从下周开始,三十六度五的微信平台将陆续播出这五位艺术家的访谈,让我们一起欣赏他们内心的那面湖水,并以水为鉴,看见自己。 【陈志鹏|自然·音乐】 4月13日20:30首发 “音其实说的就是一切,就像一切都存在的状态。乐就是人和世界、人和宇宙、人和自然发生的关系。” 【李铁军|生命如诗】 4月20日20:30首发 “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的被放大的这些组成生命的微小单位的时候,它们的这种组合,确实是如诗、如画、如歌。” 【隋建国|在云端】 4月27日20:30首发 “我就提前设计了这么一个剧场,假设每一个人就进到云端里边,看到了这些作品的文件在这,这就是我这个展览的一个最核心的一个视觉。” 【高艳津子|身体是最后的家园】 5月4日20:30首发 “每一个人的面前,我们都可以开始舞蹈,只要看得见我们的地方,就是舞台。我只要坐在椅子上我就开始动了。” 【刘焉陈|“独”与“被独”】 5月11日20:30首发 “就是你成长中有一天,突然发现开始看你父母的作品了。” 【系列访谈观看入口】 出品人 / 马继东 主编 / 尹菱 —— 视频制作:三十六度五 —— 编辑 / 阿爽 张晓慧 刘霞 实习设计 / 李芷君 —— 项目顾问 / 陈媛 专题策划 / 刘霞 特约撰稿 / 黄梅(欧洲驻地) —— 监制 / 舒剑 首席运营 / 李海虹 —— 官方网站 www.artpower100.com 栏目合作/ 项目咨询 media@artpower100.com
2020-04-14
艺术疗愈丨任世界怎样变迁,艺术始终是心底深处的那一面湖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