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最具启发性的艺术新闻 聚焦改变生活的艺术实践 每周一位艺术圈KOL私人导览 第三七期 主播 耿朔 北京大学考古学博士,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学理论博士后,现为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讲师。 “ 文物,从没像现在这样成为全民话题,被置于聚光灯下。十几年前我上大学时,考古还是个冷门专业,而如今据说已是零零后最感兴趣的学科之一。 当下中国的文博热,既有天然的因素,那就是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乐趣与生俱来,《剑桥插图考古史》在序言中就说道“我们均由过去塑造而成,因而对过去的发现,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自我发现的过程。”但更多是时代唤醒了意识、提供了资源,在国家提出“让文物活起来”的号召下,从博物馆展陈方式的改变,到文博类影视节目的爆款,再到文创产品的翻新,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形式的创新层出不穷。这当然都是有益的,让人们意识到代表遥远过去的文物,它们的生命能够被激发,它们既古老,又时尚。 焰火固然美丽,但避免稍纵即逝更为重要。历史与未来是否可以链接?我想答案是肯定的。 历史虽然是发生过的,静止的,唯一的,但因为我们掌握信息的多寡不同,甚至每个人的兴趣和性格的差异,使得我们理解的历史是流动的、多元的、不确定的,我们正走在旅途中,背景是历史,面前是未来,往前大步走,但也值得回头看一眼,它们同样具有探索的空间,而文物是桥梁。 如何链接?我们当下的政策导向、城市更新、媒体传播、出版策划、纪录片创作都在围绕这样的一些事件展现了不同群体、不同层面的实践,这其中的收获与挑战,值得细细思考。” 一周览读 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扫描二维码延展阅读:新华网 点评:良渚申遗的成功,意义是多方面的。在良渚进行的考古发掘和遗产保护工作,不只是揭示了存在于长江下游的一个早期区域性国家形态,同时也在探索如何与当地社会发展相协调,“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模式在良渚得到了多种实践,生活环境和生活品质的大幅提升,使得文化遗产利益直接相关者——当地居民产生了遗产保护的热情。文物不是冷冰冰的,而是孕育新的发展机遇,这种面向未来的遗产保护理念已成为共识。 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出现低龄化趋向 扫描二维码延展阅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 点评:时隔六年,中国政府公布了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62处,使得中国不可移动文物国家队成员超过了五千处。本批次的国保数量虽然比此前两批要少,但很有特点,比如“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比例大幅上升,占到30%以上,文物类型也在不断扩大,例如垛田、溇港、海塘、茶园、电厂、矿山等都进入保护视野,甚至第一次出现了比我“年纪”还小的国保,体现了中国文物保护方面的一些新理念。 未来的中国博物馆应该是什么样? 点击图片延展阅读:文物出版社 点评:大概四五年前,我们还在羡慕台湾、海外的博物馆在主题策划、展览陈设、公众教育、文创开发等方面的各种创意。如今,中国的博物馆在各个方面的成熟实践也已不容小觑。未来中国博物馆的发展值得期待。 高校博物馆、美术馆如何走出“深闺”? 点击图片延展阅读:环球网 点评: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学校园里的博物馆、美术馆存在感不强,常常面临无人问津的局面,但最近我们看到了走出“深闺”的努力。 近年开馆的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展现了个性与优势,而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大学塞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等老品牌则推出了多个具有影响力的大型展览,一流大学需要一流的教学类博物馆已是共识。 但是,高校博物馆要想全面摆脱缺乏社会影响力,还需要找准自身的定位,调动独特的资源,并且在藏品征集和管理方面的制度亟需完善。最近重庆大学博物馆风波就是一次警钟。 北京古都风貌恢复工程已见成效 扫描图片延展阅读:小喵奇谈 点评:北京城市景观变化正表现为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国贸CBD楼群越长越高,而玉河、三里河、三山五园景观的恢复已见成效。古都北京早已消失的那些风貌,令人意想不到的重新呈现,以低调的姿态融入这座日新月异的巨大都市。 季播文博类电视节目如何打破“第二季魔咒”? 点击图片延展阅读: 中国经济周刊 点评:点评:毫无疑问,《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上新了,故宫》这些现象级文博类节目,在传统与现代结合方面做出了出色的成绩。不过季播节目想要成功锁定目标观众并扩大影响,打破“第二季魔咒”,必须进行形式上的创新,目前来看达到继续为文博热添柴加火的效果。往下会如何突破,让我们拭目以待。 中英合拍纪录片《中国的宝藏》 在BBC世界新闻频道播出 识别二维码延展阅读:中国新闻网 点评:这部纪录片的切入角度是当下中国,探寻社会的快速变化背后有着怎么样的历史资源,或者说如何通过文物理解现代中国和中国人。 用另一种语言讲文物的故事 点击图片延展阅读:美术遗产 点评:文物自身不会说话,需要懂的人代它说出故事,用文字讲述故事的方式,可以是专著和论文,也可以像是最近出版的两本书:郑岩、郑琹语《年方六千:文物的故事》和尚刚《给孩子的国宝》,听最专业的人用接地气的语言娓娓道来。 《长安十二时辰》好在哪里? 点击图片延展阅读:支点网校 点评:有人说这部暑期档爆红网剧的成功,在于对历史现场很高的复原度,但我觉得更可贵的是,在营造出的真实场景中,塑造出更合乎逻辑的人物性格和行事方式,使得故事具有很强的代入感。 鸣谢 新华网 / 文物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 环球网 / 小喵奇谈 / 中国经济周刊 中国新闻网 / 美术遗产 / 支点网校 出品人 / 马继东 主编 / 尹菱 —— 责编 / 伊墨 编辑 / 阿爽、雯霖、瑛子 实习编辑 / 贾增烨 实习设计/ 芷君 —— 特约撰稿人 谢媛 (上海驻地) 黄梅 (欧洲驻地) —— 监制 / 舒剑 首席运营 / 李海虹 —— 官方网站 www.artpower100.com 栏目合作/ 项目咨询 media@artpower100.com
2019-11-17
览读者丨耿朔:关于未知世界,你选择回头看懂文物OR踮脚眺望未来?